转型商业真的是房企的救命稻草吗?
日期:2025-11-09 12:21:16 / 人气:2

行业转型趋势:从住宅到商业
去年香港置地宣布退出亚洲住宅开发市场,历经高层换血、组织架构调整后,从十月起彻底裁撤住宅业务人员,专注做商业地产。这一激进举措折射出房地产行业的深层变局,当行业寒冬来临,从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成为头部企业的共识,即从“一锤子买卖”转向可持续的长期运营道路。
观察2023 - 2025年上半年前十大房企营收情况,商业地产营收明显增长,新城控股的商业地产营收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华润、龙湖、新城控股等商业地产老将持续加码投资,减少对住宅地产的依赖。龙湖商业板块成为现金流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89座商场半年营业收入55.1亿元;中海也将商业地产定位为集团未来的“明天”业务。
从整体数据来看,2025年6月百强房企新增土地中,商住用地和商办用地占比虽不及纯住宅用地,但商业地产成为主推方向。与住宅市场对比,商业地产增量减速最慢,2024年新开工面积和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相对较小,且抗跌性在2025年持续,全国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累计降幅低于同期百强房企销售额降幅。从毛利率角度看,商业地产通常比住宅开发高出5 - 10个百分点,成熟后利润率更高、持续性强且能带来更多附加收益。2025年1 - 10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增长,核心城市的商业地块成为争夺焦点,部分民营房企如滨江集团也加大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投资。
转型挑战:并非所有房企都能成功
转型失败案例
商业地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非所有房企都能靠其逆转亏损。宝龙地产长期坚持“地产、商业、资管”三位一体模式,依靠住宅销售现金流覆盖商业项目资金沉淀,以时间换空间,但因项目硬伤,如青岛李沧宝龙广场未能占据核心客流区域,招商和运营能力不足,商户撤离,经营不善,加上住宅项目债务扩大,2022年爆雷后销售萎靡,“造血”能力大减,2023年只能出售该广场。做商业却亏损的案例不少,原因主要包括资金、运营与市场的三重压力。
商业地产属资本密集型业务,投资回收周期长,与住宅开发“高周转、快回笼”模式不同,若没有足够备用资金安全垫,现金流小问题可能导致整体崩塌。运营能力也是瓶颈,商业地产盈利依赖长期精细化运营和资产增值,需要专业招商、推广和物业服务能力,而很多传统开发商转行时在能力、速度和节奏上易失误,且消费行为发生根本转变,线上购物成主流,大体量商业“丰富货品”优势被削弱,消费者更注重体验,对商业空间营造和活动策划要求更高,很多地产转型时停留在老的商业地产逻辑里,失败在意料之中。此外,商业地产扩大规模还可能受主业住宅地产销售拖累,如新希望地产销售额大幅缩减,为弥补亏空出售商业地产保障现金流,2024年商业地产扩张基本停滞,全面回归主业;港资房企瑞安房地产在行业寒潮下也出售优质商业资产换取流动性。
转型成功案例
与亏损房企相反,转型成功的房企赢在运营能力和资产结构稳定上。华润置地是商业地产领域的领头羊,2024年购物中心租金收入达193.5亿元,同比增长8.4%,2025年上半年延续增长势头,租金收入同比增长9.9%至104.2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在营购物中心数量进一步增加,且部分项目零售额稳居当地市场榜首,其成功得益于对项目选址、业态组合和运营服务的精细化打磨,如对上海CP静安项目改造后零售额和租金大幅增长。龙湖集团以“持商业”战略著称,2024年商场租金收入(不含税)达109.8亿元,同比增长6.8%,2025年上半年继续增长,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开业商场出租率保持高位,重庆时代天街经改造升级成为集团“收租王”。新城控股商业运营收入超百亿,长期布局商业的规模效应凸显,2024年商业运营总收入达128.1亿元,同比增长13.1%,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开业及管理输出的吾悦广场数量多、出租率高,客流总量增长,体现了强大的吸客能力和运营效率。
转型要求:高难度与高门槛
商业地产能赚取可持续的钱,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盈利。分析成功案例可知,商业转型要求极高,已从“重资源、重规模”转变为“重品质、重运营”,创新运营能力成为必备技能,投资商业地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首先是存量改造能力,新的《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提出“一店一策”开展存量商业设施改造,需在现存量中找增长点和特点,前期商业策划限制更多。其次是轻重结合模式能力,传统地产开发经验无法满足当下商业运营要求,头部企业打通管理输出、品牌输出模式,实现低成本扩张,传统房企竞争力相对拉低。最后是业态创新与技术赋能能力,政策鼓励“商业 + 旅游”“商业 + 文化”融合发展,要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商业中广泛运用,早布局这些能力的企业可能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其他企业若无法形成系统化能力,会越来越难。此外,新商业模式要求开发者愿意且有能力投入产业研发,企业需储备足够资金、保持现金流通畅、减小债务压力,资金链要能等待研发时间,企业也需有足够耐心面对商业转型,否则可能转型不成反被拖下水。
结论:商业地产并非万能解药
中国地产的黄金时代由城市化和GDP增长需求推动,住宅需求曾是行业发展的坚实支撑。但如今住宅需求受现实限制,行业高周转模式减速,商业地产成为房企眼中的方向。然而,统一的答案无法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商业地产虽是方向,但未必是每一家房企的救命稻草。或许回归本源,专心把住宅垂直赛道做深、做透,将产品打磨到极致,在需求降级的时代实现产品升级,才是房企真正的胜算所在,把选择的路走成独一无二、无法被复制的路,才可能通向未来。
作者:天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转型商业真的是房企的救命稻草吗...11-09
- 探究:DoorDash 与美团,不同市...11-09
- “撕裂”特斯拉:万亿薪酬方案背...11-09
- 山姆需要“阿里味儿”吗?一场会...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