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 “股神” 操盘记:英特尔 160 亿逆袭背后的芯片棋局
日期:2025-09-22 15:40:45 / 人气:20

当 2025 年 Q2 财报还在为 “净亏损 29.2 亿、毛利率跌破 30%” 挣扎时,英特尔突然上演资本市场惊天逆转 —— 短短一个月内,接连斩获美国政府、软银、英伟达三轮投资,总金额飙至 160 亿美元,股价从低谷反弹 30%,市值一夜增值 2000 亿。这场被外界称为 “资本救援战” 的逆袭,不仅让英特尔暂时摆脱绝境,更将特朗普 “扶持本土芯片制造业” 的口号,落地为牵动全球产业格局的真金白银布局。
一、绝境时刻:曾经的 “CPU 王者” 为何沦为 “扶不起的阿斗”
2025 年 Q2 的财报,成为英特尔的 “耻辱柱”。净亏损较去年同期扩大 81%,毛利率暴跌近 10 个百分点,核心业务全面失守的困境,让这家芯片巨头一度被贴上 “扶不起” 的标签。
1. 核心战场溃败:CPU 业务被 AMD 精准狙击
在 PC 端 CPU 领域,英特尔虽仍保有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高利润的服务器 CPU 赛道已被 AMD 撕开大口子。2025 年 Q2,AMD 服务器 CPU 市占率突破 40%,尤其在 AI 服务器领域,其 EPYC 系列因支持更高内存带宽,成为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的采购首选;反观英特尔至强系列,因 10nm 制程落后于 AMD 的 7nm 技术,订单量同比下滑 15%,高利润市场持续流失。
2. 新业务折戟:晶圆代工成 “烧钱黑洞”
2021 年,英特尔高调宣布 “重回晶圆代工”,计划投资千亿美元建厂,但四年过去却沦为 “赔本赚吆喝”。2025 年 Q2,代工业务收入仅 8.2 亿美元,亏损却高达 12.5 亿美元,全球市占率不足 3%,远低于台积电的 56% 和三星的 13%。更致命的是技术代差:其最先进的 3nm 制程仍处研发阶段,而台积电已实现 3nm 量产、2nm 试产,核心客户几乎被竞争对手瓜分殆尽。
3. 管理层动荡:政治风波成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 年 8 月,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点名英特尔 CEO 陈立武,直指其 “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必须立即辞职”—— 导火索是陈立武创立的风投基金曾投资数百家中国科技公司,与特朗普政府 “对华技术封锁” 政策相悖。消息一出,英特尔盘前股价暴跌 5%,机构纷纷下调评级至 “卖出”,警告其可能失去美国政府核心订单。此时的英特尔,如同一艘四处漏水的巨轮,即便推出 “裁员 15%、关闭 3 座工厂” 的重组计划,也未能挽回市场信心。
二、逆袭三部曲:白宫 “先抑后扬”,巨头轮番 “输血”
英特尔的反转剧情,堪称 “资本运作教科书”。从 8 月到 9 月的短短一个月里,三轮投资层层递进,每一步都暗藏白宫 “掌控芯片产业链” 的深意。
第一幕:8 月 5 日 - 12 日 白宫 “打拉结合” 定基调
施压台积电释放信号:8 月 5 日,特朗普政府以 “降低对台芯片关税” 为筹码,要求台积电联合收购英特尔 49% 股份。虽最终台积电未直接入股,但这一动作明确释放了 “政府不会放任英特尔倒下” 的关键信号,稳住了市场恐慌情绪。
态度反转稳军心:8 月 7 日,特朗普炮轰陈立武引发股价异动;仅 5 天后,他却在 Truth Social 发文盛赞其 “成功崛起堪称传奇”,透露双方已达成合作共识。这番 “先抑后扬” 的操作让英特尔盘后股价涨超 2%,为后续政府入股扫清了舆论障碍。
第二幕:8 月 15 日 - 28 日 政府 + 软银双管齐下注资
政策资金变股权:8 月 15 日,彭博社曝出特朗普政府计划用《芯片与科学法案》基金入股英特尔;4 天后消息落地:白宫计划收购 10% 股份,而英特尔此前敲定的 109 亿芯片法案拨款,刚好覆盖对应股权成本。8 月 22 日,交易正式官宣:美国政府以每股 20.47 美元斥资 89 亿买下 9.9% 股份(约 4.333 亿股),成为最大股东,资金源自 57 亿未拨付补助与 32 亿安全芯片专项基金。
软银火速跟投补位:同日,软银以每股 23 美元注资 20 亿,拿下 2% 股权成为第六大股东,还计划收购英特尔 “亏损的晶圆代工业务”。对孙正义而言,英特尔代工厂是其打造 AI 基础设施版图(手握 OpenAI、英伟达、Arm 股份)的关键拼图。
第三幕:9 月 18 日 英伟达 50 亿进场带 “改命礼包”
英伟达的入局堪称 “点睛之笔”:不仅以每股 23.28 美元注资 50 亿拿下 4% 以上股权,更敲定 “深度绑定” 合作 —— 英特尔为 PC 打造集成英伟达 RTX GPU 的 x86 SoC 芯片,同时为英伟达 AI 平台定制专属 x86 CPU。这一合作直接将在 AI 领域毫无存在感的英特尔,拽进了全球 AI 赛道核心圈。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入股价比政府高 14%,意味着白宫投资不到一个月便 “躺赚” 14%,年化收益率达 168%,“白宫股神” 名号就此坐实。
三、深层逻辑:白宫 “绑住” 英特尔,重构全球芯片产业链
英特尔一月狂揽 160 亿资金,表面是企业的 “生死救援”,实则是特朗普政府 “扶持本土制造业、掌控芯片产业链” 战略的精准落地,藏着三层核心逻辑。
1. 股权绑定:把英特尔焊死在 “美国战车” 上
政府投资并非 “无偿补贴”,而是 “战略绑定”。9.9% 的持股比例接近 10% 的 “一票否决线”,虽未给予白宫董事会席位,却赋予其深度影响英特尔战略的能力:要求俄亥俄州工厂优先生产军方安全芯片、限制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甚至干预管理层任免。这种 “给钱 + 控股” 的模式,既避免了企业 “拿补贴不干事” 的弊病,又将英特尔打造成 “美国芯片自主” 的标杆样本。
2. 组团救援: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格局设计
特朗普政府并未选择 “单打独斗”,而是拉来软银、英伟达形成 “救援铁三角”:政府以资本兜底稳住基本盘,软银通过收购代工业务帮其剥离亏损资产,英伟达则注入 AI 资源帮其切入高增长赛道。三者分工明确,让救援从单纯的资金注入,升级为 “剥离包袱 + 注入增量” 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3. 模式探路:为制造业回流提供 “可复制模板”
此前特朗普 “扶持本土制造业” 多停留在口号层面,此次 “芯片法案资金转股权” 的操作,树立了全新标杆:政府通过入股既能获得投资收益,又能掌控战略方向;企业则获得资金与资源加持加速转型。若英特尔后续实现盈利反弹,这套模式或将复制到汽车、半导体设备等领域,成为美国 “制造业回流” 战略的核心打法。
四、机遇与风险:这场逆袭是终点还是起点?
短期来看,英特尔的逆袭堪称完美,但长期仍面临三大不确定性:晶圆代工业务剥离后,软银能否扛住亏损追赶技术代差;与英伟达的合作虽前景广阔,但潜在竞争与技术磨合风险不容忽视;更关键的是,政府干预可能让英特尔错失全球市场,尤其失去中国这个重要消费与生产基地。
不过,这场逆袭也为产业链带来了确定性机遇:为芯片代工提供设备的应用材料、Lam Research,为 AI 芯片提供封装技术的长电科技等 “卖水人”,有望借助英特尔的复苏实现业绩增长。
从行业格局来看,英特尔的 “资本逆袭战”,标志着全球芯片产业已从 “市场化竞争” 转向 “政策 + 资本驱动” 的新阶段。当美国政府下场控股芯片巨头,英伟达通过投资绑定产业链,行业竞争逻辑已升级为 “技术 + 资本 + 政策” 的综合较量。而这,或许只是美国政府重构全球芯片产业链的第一步,后续更多 “资本 + 政策” 组合拳,将推动全球科技产业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
作者:天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十五运会射击比赛广东射击馆诞生...10-13
- 试用期刚过,东莞市公安局副局长...10-13
- 刘安林被开除党籍并移送检察机关...10-13
- 达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张驰萍涉嫌...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