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类管理》:防控措施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防范风险?

日期:2022-12-27 10:08:34 / 人气:103

——权威专家详解新冠肺炎感染,实施“班级B and B管理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题:《乙类和乙类管理》:防控措施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防范风险?——权威专家详解新冠肺炎感染,实施“班级B and B管理”系列之三
更多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何时隔近三年又回归B级管理?权威专家详细解释,新冠肺炎感染是“乙类乙类管理”系列之一
《班级B and B管理》:医疗资源够吗?如何减少重疾的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肺炎感染,实施“班级B and B管理”系列之二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2023年1月8日起,新冠肺炎感染将由“乙A类”调整为“乙B类”,这是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调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从“乙A类管”调整为“乙类管”的法律程序是怎样的?防控措施会带来哪些变化?如何有效防范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权威专家——国家疾控中心传播与预防司司长雷正龙、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徐文伯、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进行解读。
问:我国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分类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目前甲、乙类传染病有哪些种类?
雷正龙:根据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危害程度,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目前法定传染病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目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炭疽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问: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在防控措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雷正龙:在疫情防控方面,“乙A管”和“乙B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举报时限。对于“乙类甲类”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对于“乙乙乙类”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上报告。
第二,隔离措施。“乙A类”传染病对疑似病人、患者和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在指定场所对疑似病人、患者和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乙乙乙类”传染病需要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第三,区域管理。对发生过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特定区域的人员,可以采取隔离措施;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时,可采取限制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锁疫区等应急措施。
第四,交通卫生检疫。发生甲类(含乙类甲类)传染病时,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乙乙类”传染病不适用本办法。
问:从“乙A类管”调整为“乙类管”的法律程序是怎样的?调整后会产生哪些风险?如何有效预防?
雷正龙: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进行甲类传染病防控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当感染从“乙A类管”回归到“乙B类管”时,新冠肺炎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第一,由于调整后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缺乏隔离措施,新冠肺炎感染率可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第二,短时间内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急剧增加将明显增加医疗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的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的减少。因此,在调整初期,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第三,在调整的初始阶段,一些公众可能会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上升感到焦虑,并担心新冠肺炎感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新冠肺炎感染“B级B管理”的顺利实施。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新冠肺炎感染防控知识,倡导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帮助公众合理用药、正确就医,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情。二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前做好医疗资源准备,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分级诊疗机制。三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做好治疗新冠肺炎感染相关的中药、对症药、抗病毒药、抗原检测试剂的准备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满足居民用药需求。
问:调整后,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职责是否有变化?各部门还负责吗?
雷正龙:中国疫情防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围绕“健康防护、重疾防治”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冠肺炎实施“乙类、乙类管理”后,各相关部门继续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率;第二,改进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感染的药物和检测试剂的制备;第三,加大医疗资源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机制;第四,改进人们的核酸和抗原检测策略;五是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第六,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和重点场所的防控。各行业主管部门也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加强监督指导,积极稳妥推进新冠肺炎感染“类B and B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问:政策调整后,个人如何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徐文伯:首先,个人应该做自我健康监测,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的作息、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是要注意自我保护,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文明用餐;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干净,必要时使用消毒剂;去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
第三,相关药物可以适当存放。疑似新冠肺炎症状出现后,可以先进行自身抗原检测。如果结果呈阳性,症状较轻,可以在家进行治疗。如果症状加重,要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
第四,新冠肺炎呈阳性或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老年人、严重基础疾病高危人群、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问:政策调整后,如何有效保护老人、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
徐文伯:一是弱势群体,如老年人、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儿童等。应首先做好自我防护,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聚集、通风不畅的场所。如果非要去,那就要一直规范的戴口罩。经常给房间通风,保持家庭环境清洁,收快递等物品做好个人防护和适度的外部消毒。
二是符合预防接种要求的,应尽快完成全程预防接种和疫苗接种。尤其是60岁以上患有重症和高危疾病的人,保护好自身健康极为重要。
三是尽量减少老年人、孕妇、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感染机会。如果住在家庭中的人被感染,可以在家庭治疗时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避免与相关人员接触。
四是社区要摸清老年人、孕妇等弱势群体的底数,关注相关人员的用药和治疗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第五,社区和家庭关心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使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
问:新冠肺炎实施“B类管理”后,疫情监测、数据收集、报告和发布的要求有哪些变化?
李群:新冠肺炎的感染调整为“B and B类”传染病后,在疾病监测、报告和公布工作上要做一些调整:
首先是调整发布的内容。保留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触者信息。
二是调整发布频率,根据疫情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调整为每月一次。
三是调整监测内容。前期以个案为重点的监测将调整为以流行趋势和重点人群为重点的监测。在继续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机构和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加强病毒变异监测,相关监测结果将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公布。
问:是否有可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进一步降低为丙类传染病?从B类降到C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李群:根据传染病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流行强度、对人体健康和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丙类传染病通常是一些常见、多发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等。对此类传染病的防控重点是关注其流行趋势,控制其暴发流行。
是否进一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丙类传染病取决于其危害程度,需要持续监测发病情况和病毒变异情况。有了充分的依据后,经过科学的评估,再考虑是否从B类调整到C类。总的来说,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病毒株相对稳定,毒力和致病性要进一步降低;二是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防治手段更加成熟;三是群众对疾病风险的认识更加充分,个人防护能力不断提高。目前还需要一段时间观察研究,积累更多的科学数据进行评价。
问:政策调整后,疫情应对组织体系和应对体系是否会相应调整?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还会坚持下去吗?
李群: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疫情应对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根据全球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的变化,结合中国疫情防控的实践,进行了优化、调整和完善。此次调整后,各地可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和防控措施实施效果,深入研究论证,继续优化、调整和完善疫情应对的组织体系和应对机制,更好地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一直是我国应对各类传染病的成功经验总结。今后要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紧盯国内外疫情变化,持续开展病毒变异监测分析研判,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用好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这一重要法宝。

作者:天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