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会让大脑悄悄变笨的生活方式
日期:2025-11-03 08:42:10 / 人气:2

两周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这些生活方式,让大脑变得更聪明》,分享了一些能够让大脑变得更聪明的生活方式。
评论区有不少读者询问:能否列一张“会让大脑变笨的习惯”清单?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规避。
因此,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希望这篇推送,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一、久坐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讲过:久坐是一个最隐蔽的不良习惯。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坐着长达七八个小时,但这对身体其实是非常不好的。
原因在于:我们的身体并不是设计用来久坐的。我们最适合的状态,其实是不断切换坐、站、行走……久坐可能舒服,但实际上对身体和大脑都是一种负担。
以往的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久坐对认知能力的损害,但从生理角度去挖掘的研究不多。2024 年一项研究发现,久坐之所以会损害认知能力,可能是因为久坐会导致大脑的部分脑区缺氧。 *1
这些缺氧可能是细微的、短暂的,但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几乎必然会造成神经元连接之间的阻塞和损伤,从而导致思考、反应和记忆力下降。
那么,多久就算久坐呢?按照欧盟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定义:2 小时就算久坐了。最好是每 20 - 30 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改变姿势,舒展身体。
如果不容易做到这一点,那么我建议至少每小时要起来活动一下,走走路,动动四肢,活动躯干,一定不要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着。这对身体和大脑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看电视
2018 年有一项非常经典的研究,对比了看电视和用电脑。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内,看电视会降低后续进行智力测试的表现,而用电脑会提高表现。具体来说,每多花一小时看电视,就会减少 0.15 的正确答案数量。 *2
换句话说,长时间看电视,同样是一种对大脑潜移默化的损害。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我们看电视时,我们是被动接收信息,因此大脑处于一种低度的唤醒和运转状态。这种状态对大脑相当于一种负向的训练,告诉大脑“你不用思考”。那么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真的倾向于不动脑了。
反过来,用电脑上网、查资料,大脑依然在高强度地运转,因而对大脑是一种正向的训练。
可能有人会问:这会不会是由久坐(而非看电视本身)带来的呢?2021 年有一项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跟久坐无关,长时间看电视的确会导致大脑思考能力的下降。 *3
所以,无论是追剧,还是看综艺,尽量不要长时间沉浸在里面,适当抽离出来做一点别的事情,让大脑转一下。
三、刷手机
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在餐馆里,当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拿出手机,刷一刷信息流,或者短视频。
但实际上,你也许想象不到,这其实也是一种损害大脑认知能力的习惯。
为什么刷手机会损害认知能力呢?原因在于,刷手机,尤其是刷社交媒体和信息流,实际上是一种对大脑“奖赏回路”的高强度刺激。它通过大量的新鲜信息,不断刺激分泌多巴胺,激活奖赏回路,来让我们沉迷其中。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会越来越习惯于短期回报,而难以忍耐和接受长期回报。 *4
于是,我们在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时候,即使明知是不理性的,我们也更容易选择“当下唾手可得”的选项,而忽视了奖励更丰厚、但需要更长时间投入和耕耘的选项。换言之,也就是损害大脑的决策能力。
所以,一定要有意识地克制自己日常刷手机的时间。不妨匀出一些时间,少刷信息流和短视频,而是用来读一读收藏起来的文章、翻阅做过的笔记、思考记下来的问题……
这能够让你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脑力。
四、缺乏锻炼
可能有人觉得:体力跟脑力是两码事。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一个五大三粗的人,往往会被认为不够聪明;而一个聪明人,往往会被认为是文弱的、手无缚鸡之力。这几乎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但这种刻板印象其实是错误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大脑的运转并不能够独立于身体之外,它需要身体为它提供足够的根基。更好的心脑血管状况,稳定的内平衡,没有内部炎症,更充沛的精力……都能为大脑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因此,除了不要久坐之外,日常生活中培养起锻炼的习惯,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训练,都尤为重要。
2016 年一项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基因变量的前提下,体力更好的人,随着年龄增长,其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更慢,更能够长期维持脑力的峰值。 *5
动起来,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也能够极大地提升大脑的续航能力。
五、睡眠不足
我之前说过一句话:请把睡一场好觉,当作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来管理。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和提倡的理念。
原因在于:保持良好而充足的睡眠,其实是我们能够为身体和大脑去做的、性价比最高的维护和保养。你甚至不需要特地去做些什么,只需要确保良好的睡眠,就能比较长时间维持较好的状态了。
可惜的是,由于工作原因和其他种种原因,许多人可能一直遭受着“睡眠不足”的困扰,但自己却毫无觉察。
一个简单的测试是:白天的时候,找一个安静的、不受打扰的地方,放松地躺下(或者斜靠在椅子、沙发上),躺15分钟。如果你不小心睡着了,或者感到昏昏欲睡,这就说明,你很可能已经睡眠不足了。
如果你有这种现象,那么一定要警惕起来,一定要好好为自己创造“睡一场好觉”的环境和条件。
务必避免在睡前1小时内玩手机、用电脑,否则大脑会持续兴奋,不容易产生困意。可以做一些舒缓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练练字,听听音乐,让自己放松,确保能够更容易入睡。
如果你每天能够不用闹钟自然醒来,并且神清气爽,那就是比较良好的睡眠了。持之以恒,你会感受到自己的大脑焕然一新,再也没有那种凝涩和阻滞感。
六、内部炎症
有些食物,如果摄入过多,可能会在体内引起慢性炎症。这些食物就称为促炎食物。
一旦体内有炎症,大脑就会立刻监测到它,虽然我们很难感知到,但它会影响大脑对身体的预测和预算控制。简而言之,大脑需要调配更多的资源,来抑制和消除炎症,那么能够供我们使用的资源就会减少,这就导致了思考能力的下降。
同时,当身体产生炎症时,各个器官的运转和大脑整体的协调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又进一步降低了我们的脑力。
那么,有哪些食物属于促炎食物呢?
高盐、高油的食物,比如烧烤和油炸食品,尽量避开;
人为添加糖的食物,比如含糖饮料、蛋糕甜品等,尽量少吃;
过量的红肉(猪牛羊肉)也会加重炎症,可以将部分替换成白肉(鸡鸭鹅肉)和鱼肉;
高加工食品,比如熏肉、烤肉、火腿、香肠等,也要少吃。
七、营养不均衡
2020 年有一篇文献,回顾了过往许多生化研究,发现:B族维生素(B1、B2、B3、B5、B6、B8、B9 和 B12)、维生素C、铁、镁、锌,在提供细胞能量、输送氧气和调控大脑功能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如果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能量不足、容易疲劳,以及影响大脑功能的协作和调控。
再比如: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的话,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合成都会受阻,那么同样也会影响大脑的思考能力。
因此,还是那句话: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尽量做到多样化,避免长期单一吃某些食品,以防营养不良。
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让自己的食谱更全面,更丰富。
八、过多的琐事
我们每天都会有许多琐事需要处理。包括各种各样需要做的决策和判断,大大小小杂七杂八的步骤和流程,形形色色的备忘和信息……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过多的琐事,其实也是拖垮我们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当我们不断做出决策时,大脑会慢慢地对做决策感到厌烦和疲惫,从而使得我们更倾向于做出更省力的、不费脑子的决策,这就叫做“决策疲劳”。
2)过多的琐事会挤压大脑的认知资源,使得大脑“前台”能够用来处理问题的资源变少,捉襟见肘,从而使得我们难以集中精力专注地思考复杂的问题。
3)当需要考虑的问题和事情过多时,它们会很容易突然涌入脑海,打破专注状态,让我们走神、分心,从而从心流状态中脱离出来。
所以,不妨试一试,用一些规则去尽量减少每天需要思考和决策的琐事,建立日常惯例,让大多数琐事可以自动化地、不假思索地运行,减少它们对认知资源的占用。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问题上。
九、重复的生活
大脑是需要新鲜刺激的。
长时间处于重复的、枯燥的、一成不变的生活里面,对大脑其实是一种损耗。长此以往它会怎么样呢?它会变得容易分心、走神,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从满状态100%运转,变成80%、60%……
原因在于:需要突破预测的新鲜刺激来完善预测框架,是写在大脑底层的一条很重要的需求。如果长期处于100%符合预测的模式里,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所以,不妨试一试:抽出大约 15% 的业余时间,去做一些新鲜的事情,经历一些全新的挑战和体验,涉猎一些新的领域,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接触一些新的人……
这会对大脑起到“重新刷新”的作用,让大脑重新回到 100% 的运转模式之中。
参考文献:
1. Beinlich, F. R. M., Asiminas, A., Untiet, V., Bojarowska, Z., Plá, V., Sigurdsson, B., Timmel, V., Gehrig, L., Graber, M. H., Hirase, H., & Nedergaard, M. (2024). Oxygen imaging of hypoxic pockets in the mouse cerebral cortex. Science, 383(6690), 1471–1478.
2. Bakrania, K., Edwardson, C. L., Khunti, K., Bandelow, S., Davies, M. J., & Yates, T. (2018). Associations Between Sedentary Behavio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From the UK Biobank.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87(3), 441–454.
3. Dougherty, R. J., Hoang, T. D., Launer, L. J., Jacobs, D. R., Sidney, S., & Yaffe, K. (2021). Long-term television viewing patterns and gray matter brain volume in midlife.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4. Schulz Van Endert, T., & Mohr, P. N. C. (2020). Likes and impulsivit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ual smartphone use and delay discounting. PLOS ONE, 15(11), e0241383.
5. Steves, C. J., Mehta, M. M., Jackson, S. H. D., & Spector, T. D. (2016). Kicking Back Cognitive Ageing: Leg Power Predicts Cognitive Ageing after Ten Years in Older Female Twins. Gerontology, 62(2), 138–149.
6. Tardy, A.-L., Pouteau, E., Marquez, D., Yilmaz, C., & Scholey, A. (2020). Vitamins and Minerals for Energy, Fatigue and Cogni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Nutrients, 12(1), 228.
"
作者:天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老外打造出优质中国古代官场模拟...11-03
- 万圣节寻刺激:为何越玩越“变态...11-03
- 带明星拍戏,我最怕谈酒店预算11-03
- 短剧产业“三国杀”:横店遭西安...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