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寻刺激:为何越玩越“变态”?

日期:2025-11-03 08:44:39 / 人气:1


万圣节(Halloween)将至,本应是南瓜灯摇曳、孩童讨糖的欢乐时刻,然而在美国,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节日正经历一场令人不安的“血腥变异”。在不少异乡人和本土民众的体感中,万圣节的惊吓元素早已超越“可爱的惊悚”范畴,从门廊装饰到社区布景,逼真的血迹、能动的残肢断臂、狰狞的充气僵尸婴儿等“超纲”元素屡见不鲜,引发集体对恐怖阈值不断升高的热议。
布鲁克林的母亲梅兰妮·帕克带着两岁儿子参观知名万圣节装饰房屋时,原本期待的经典南瓜、女巫元素被“大量血迹”“会动的孩子头颅”取代,孩子事后反复念叨“头部受伤的人”;纳什维尔郊区的父亲卡博特·菲利普斯为避开四英尺长的血腥充气僵尸婴儿,不得不带着18个月大的儿子绕道多走两个街区。这些并非个例,重口味装饰潮自疫情期间发端,如今已蔓延至多个社区,不仅让儿童受惊,更引发邻里投诉、消防误报甚至种族歧视争议——如悬挂形似尸体的垃圾袋因易联想私刑历史遭抗议。
这种“恐怖内卷”实则颠覆了万圣节的最初意义。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欧洲凯尔特人的萨温节,10月31日被认为是生者与亡者世界界限最模糊的夜晚,凯尔特人戴动物面具驱避亡灵,与中国“七月半”的祭祖敬畏有着相似的神秘底色。中世纪时,“不给糖就捣蛋”的雏形是穷人祈祷换“灵魂蛋糕”、民众给亡灵供食求平安的传统。随着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将习俗带入美国,在基督教文化与世俗化影响下,万圣节逐渐演变为孩童讨糖、成人派对的欢乐节日,恐怖氛围被搞怪与美式幽默取代。而如今,它却走向超逼真暴力美学的极端,与原生的庄重敬畏相去甚远。
这场“血腥升级”的背后,是技术进步与消费主义的双重推手。进入10月,美国大型家居店和超市中,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逼真装饰品琳琅满目。里士满大学零售专家汤姆·阿诺德指出,技术让万圣节装饰更受欢迎,经典的灯饰、南瓜外,巨型骷髅、无头人体等重口味道具成为新宠。2020年家得宝推出的12英尺高发光骷髅“斯凯利”引爆抢购,成为现象级商品,粉丝甚至创建专属Facebook群组。自此,消费者对惊吓阈值的追求水涨船高,商家则顺势而为——家得宝今年推出的5英尺高骷髅狗,便是因顾客反馈去年款式“不够吓人”而升级设计。据美国零售联合会数据,今年万圣节装饰品支出预计达42亿美元,远超2019年的16亿美元,成年人市场的扩张更让商家不断加码恐怖元素。
社交媒体则在这场狂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TikTok、Instagram等平台,流量驱动下只有夸张、血腥的装饰才能实现病毒式传播。碎片化的消费模式让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习惯了快速接收暴力图像,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逐渐模糊,极端血腥内容竟被包装成“行为艺术”。
更深层来看,万圣节的“变态”演变是美国社会情绪的一面镜子。当社会压力、不确定性与焦虑感充斥日常生活,人们便倾向于通过具象化的极端方式释放压抑情绪。瑜伽教练朱莉娅·阿伦森的感受颇具代表性:“现在世界和我们国家都充满了不稳定,我真的觉得这反映在了所有的装饰中,所有这些冷峻的骨架遗骸中。”一边是消费42亿美元装饰品的经济能力,一边是物价飞涨、政治对立、枪击案频发带来的精神焦虑,巨型骷髅与血腥道具成为复杂情绪的“减压阀”,用视觉冲击刺激麻木神经,让抽象焦虑得以宣泄。
“饱暖思淫欲”的古训在此被赋予新解——当生存需求满足后,人们对刺激与快感的渴望愈发无界,但美国社会的现状远非“饱暖”所能概括。万圣节的边界被无限外推,只是这场情绪宣泄的表象。当人们对当前恐怖程度也逐渐麻木时,下一个“刺激阈值”又将指向何处?这不仅是节日变味的问题,更折射出一个社会在焦虑中寻找出口的迷茫。

作者:天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