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创始人曾直言不讳:产品核心理念其实并不复杂,也无神秘可言

日期:2025-03-10 09:08:16 / 人气:32


近期,科技圈内悄然兴起了一种新的社交风尚——竞相寻求Manus的邀请码。这股热潮的源头,是一款源自华人公司Monica.im的创新产品——Manus,一款被誉为“智能体”的Agent产品。

2025年3月5日深夜,Manus的演示视频在海外平台X及合伙人张涛的微信公众号“潜云思绪”上惊艳亮相。视频中,Manus迅速阅读并分析了15份简历,不仅给出了排名、候选人简介和评估标准,还自动生成了一张excel表格。更令人称奇的是,用户在此过程中可以随时向Manus发出新的指令。

此外,Manus还能自动在互联网上检索信息,并根据用户的预算要求,精准筛选出房产列表。Manus在演示中所展现的高度拟人化和精确的任务执行能力,无疑为科技界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动力。

尽管Manus的邀请码是官方定向发送的,但用户的试用热情依然让服务器频频告急,甚至出现了宕机现象。面对这一局面,Manus团队在20小时内迅速在中文社交平台上作出了回应。

然而,随着Manus的实际测试逐渐展开,市场上开始涌现出不少质疑的声音。一些用户在“买家秀”中发现,Manus并没有在演示视频中表现得那么机智。例如,它有时无法正确理解自然语言指令,用户仍需通过多轮对话或复杂的提示词工程来引导Manus准确理解意图。

尽管如此,定向邀请码的饥饿营销策略、微信和小红书上的热烈讨论,以及与DeepSeek的捆绑传播等因素,都让这款号称“首款通用AI Agent”的产品赚足了眼球。不过,Manus团队显然还未做好应对这股巨大流量、舆论压力和市场乱象的准备。在闲鱼平台上,Manus的邀请码已被炒高至5万元,甚至有网友戏称:“这才是AI Agent的最佳商业模式”。

Monica.im:拒绝巨头收购,打造Manus仅用三月

随着Manus的爆红,其背后的团队Monica.im也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Monica.im的上一场破圈之战还要追溯到2023年。当时,当国内AI行业还沉浸在堆叠参数和大炼模型的浪潮中时,Monica.im已经果断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和AI应用。

这一战略决策源自Monica.im创始人、连续创业者肖弘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他曾在极客公园的访谈中表示:“2023年,我们专注于海外市场,因为那里存在窗口期和红利期,整个AI产品的供给相对较少。你只要做对很少的事情,就能获得良好的增长和大量的用户。”

肖弘是一个非典型的技术创业者,他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产品经理”。相较于自研模型和实现颠覆性技术,他更注重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Monica.im推出了AI浏览器插件形态的产品“Monica”,旨在利用AI优化既有场景中的流程和用户体验。

肖弘并不避讳承认Monica是一个“套壳”产品:“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出发,要用就要用最好的大模型。产品经理关心的是,用最好的东西能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这一策略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海外成绩。据透露,Monica.im在2023年就实现了1000万美金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净利润高达300至400万美金。

进入2024年,Monica.im的用户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4年底,用户量已达到1000万,较2023年底实现了翻倍。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独立的造血能力,Monica.im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公司。据悉,字节跳动曾以千万级美金的估值企图收购Monica.im,但遭到了团队的婉拒。

2025年成为了Monica.im团队的转折点。有投资人透露,Monica.im在海外的增长开始放缓,于是团队决定将重心转移至中国市场。接入DeepSeek成为了Monica在国内市场的初步尝试。然而,在国内AI插件市场已被豆包、夸克等产品占据的情况下,Monica中文版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而Manus则是Monica在国内孵化的另一个项目,起源于2024年7月。肖弘、Monica.im首席科学家季逸超以及产品合伙人张涛联手创立了Manus。在Manus团队中,张涛接过了舵手的角色。作为一名资深产品经理,张涛曾在字节跳动负责国际化产品的战略规划和落地,并加入王慧文的AI公司“光年之外”担任产品负责人,成功孵化了儿童陪伴类AI产品Dodoboo。

据知情人士透露,Manus的50人团队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产品的研发。张涛在2025年3月6日的声明中坦言,Manus仍是一个阶段性产品,离他们正式想交付给用户的版本还有很大差距。

产品尚存瑕疵,但应用场景直击痛点

许多获得邀请码的博主在测评后表示,虽然Manus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还不够聪明,仍然需要人的监督。例如,当Manus接收到修改日期的指令时,却误将其理解为修改名为“日期”的字段。另外,当果壳网尝试利用现有资料生成一份研报PPT时,Manus输出的仍然是一份文字备忘录。

一名工程师指出:“用户仍然需要做大量的提示词工程工作,将自然语言转化成机器能够执行的语句。这对普通用户而言门槛很高,并不是一款开箱即用的Agent产品。”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测试效果的不尽如人意,Manus的技术架构也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据透露,Manus接入的是目前编程开发能力最强的模型Claude(部分人认为是最新的Claude 3.7 Sonnet)以及阿里的通义模型,并进行了后训练。

从操作模式上看,Manus的运行本质是通过多个内置Agent协同工作,模拟人类操作虚拟机来完成网页查询、表格填写等工作流程。然而,这一技术模式并不新颖。无论是Multiple Agent的架构还是虚拟机的运行方式,都已在Anthropic发布的Computer Use、微软开源的Agent框架OmniParser等产品中出现过。

曾有从业者追问张涛Manus的成功秘诀何在,张涛的回答颇为直白:“真的非常简单,就是没有秘密,就是相信模型的力量。”这一回答也让不少人认为Manus的技术价值和壁垒并不高。

尽管如此,仍有观点认为不能仅凭表象来判断Manus的技术价值。一名大厂工程师表示:“虽然Manus采用的技术并不新颖,但将多种技术垂直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壁垒。就像iPhone的每个零部件大家都认识,但能将8000个零部件组装成iPhone的只有乔布斯。”

Manus的爆火除了得益于邀请码的饥饿营销策略和“首个通用Agent”的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当前行业的现状:用户对于Agent的伪需求已经忍受了太久!Manus在演示中展示的研报分析、PPT制作等功能,虽然在技术上实现起来可能并不太难,但在国内却是首款明确告诉用户“Agent能够解放生产力”的产品。

那么,Manus究竟会成为泡沫还是重新点燃Agent领域的一把火呢?目前,悲观者仍占据多数。高昂的推理成本是Agent创业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Chatbot单词对话的算力需求与Manus/Deep Research等Agent产品的算力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如何接住这股巨大的流量并证明Agent的造血能力是Manus团队接下来需要直面的难题。

欢迎各位就Manus及AI Agent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交流与探讨!

作者:天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