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硕“直博化”:贯通培养背后的教育变革与挑战

日期:2025-07-17 17:37:20 / 人气:4



近日,某工信部直属高校宣布2026年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全部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迈出关键一步。这一调整不仅意味着“3年制学硕”向“5年制硕博贯通”的转变,更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深层变革——学术型硕士正逐步成为“博士预备阶段”,而应用型人才则通过专硕培养实现分流。  

1. 学硕“直博化”:从独立学位到过渡阶段

• 政策转向:该校2024年仅部分学院学硕纳入硕博贯通,2026年则扩大至全校范围,保研学生只能在专硕、直博或硕博连读中选择,“纯粹学硕”时代或终结。  

• 定位重构:我国长期将学术型硕士定位为具有独立就业导向的学位,但当前头部高校更倾向将其作为“博士教育的过渡阶段”。浙江师范大学刘爱生教授指出,政府需在政策层面明确学硕的“科研预备军”定位,以适应博士培养需求。  

• 数据支撑:2023年我国招收博士生约13.5万人,其中硕博连读占比35%、本科直博占比12.5%,普通招考占比52.5%。头部高校已形成“直博+硕博连读”为主的培养路径,学硕逐渐边缘化。  

2. 分层培养:学术型“直博化”与应用型“专硕化”并行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学术学位研究生应强化学术研究训练,专业学位研究生则聚焦解决行业实践问题。这一分类框架下:  
• 学术型人才“直博化”:武汉大学2025年直博生招生增幅超50%,复旦大学强基计划直博生占比从50%升至64.6%,反映出学术人才选拔向“本硕博贯通”倾斜。  

• 应用型人才“专硕化”:专硕侧重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产业需求,与学硕形成互补。  

3. 贯通培养:从“内卷”到“科研专一”的破局尝试

近年来,超20所高校加入贯通培养行列,覆盖本硕博全链条:  
• 模式创新:中国科学院大学依托交叉学科平台实施贯通培养,减少学生“内卷”压力;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体系;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哈工大等新建高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学科拓展:贯通培养从生命科学、计算机等理工科向人文社科延伸,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启动“数理经济拔尖班”,培养国际化研究型人才。  

• 优势凸显:贯通培养保障科研连续性,让学生专注学业与研究,避免升学焦虑。哈工大“尖班”由院士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在大项目实践中快速成长;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旭华班”交叉融合人工智能课程,依托国家级实验室提前介入科研。  

4. 挑战与反思:教育初心与个性化探索的平衡

尽管贯通培养是大势所趋,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 过度科研化风险:若盲目追求博士培养规模,可能忽视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违背教育育人初心。  

• 学制缩短争议:直博/硕博连读通常为5年,较传统学硕+博士路径缩短1 - 2年,可能影响学术深度。  

• 资源分配难题:贯通培养需高校在师资、平台、资金等方面倾斜,部分院校可能面临资源不足问题。  

5. 未来展望:个性化探索与教育生态优化

高校需在“分类培养”框架下,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与学生需求,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未来可能呈现两大趋势:  
• 学术型人才“科研前置”:更多高校将学硕纳入直博/硕博连读体系,强化早期科研训练,但需配套动态退出机制,避免“一刀切”导致人才流失。  

• 应用型人才“实践强化”:专硕培养将更紧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制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学硕“直博化”与贯通培养的推进,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这一变革既需要高校在政策、资源、管理上协同发力,也需警惕过度科研化对教育本质的冲击。在“分类培养”的大旗下,如何平衡科研深度与人才多样性、学制效率与学术质量,将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完)

作者:天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