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投资寒冬:市场化资本退潮的背后与破局之路
日期:2025-07-09 21:27:11 / 人气:7

曾几何时,市场化资本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活跃的“活水”,在大基金介入前后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如今,这股“活水”正逐渐干涸——老牌半导体基金仅将25%的资金投向该领域,国资主导特征愈发明显,市场化资金大幅退潮。这一现象不仅让产业界忧心忡忡,更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深层挑战。
一、市场化资本退潮:从“主力军”到“边缘人”
(一)投资比例锐减
走访产业一线发现,曾经主导半导体投资的老牌专业基金,如今仅有四分之一的资金流向该领域。这一比例的大幅下降,直接反映了市场化资本对半导体行业的热情消退。
(二)国资主导与“搬砖”招商
国资在半导体投融资中的角色愈发突出,但投资逻辑却发生了变化。过去,国资以布局产业、谋划项目为目标;如今,却热衷于“搬砖式招商”——通过投资推动异地成熟项目搬迁总部,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的。这种“二搬联动”的模式,虽能短期提升地方产业数据,却牺牲了产业发展的长期活力。
(三)国资投资效率下降
为规避风险或降低责任,国资大量资金委托给国企或央企基金打理,自己甘当LP(有限合伙人)。这种做法虽确保了资金安全,却导致投资决策链条拉长、效率降低,难以适应半导体产业快速迭代的需求。
二、市场化资本退潮的三大难题
(一)上市与退出难度加大
A股上市审核趋严,2024年以来约49家企业撤回IPO申请,部分转投港股的企业也因流动性不足难以达到港股通标准,无法有效融资。同时,新政延长了上市项目的锁定期限,资本退出被动延迟,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化资本的回报预期。
(二)项目投资风险高企
半导体国产化已进入攻坚阶段,剩余项目多为技术难度大、创新程度高的“硬骨头”。这些项目风险远超以往,而资本市场却收紧了上市通道、降低风险容忍度,导致市场化资本缺乏分担风险的途径,自然不愿涉足。
(三)并购整合难以推进
并购整合本是市场化资本参与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方式,但国资减值问题未解决成为最大阻碍。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国资不敢轻易“割肉”退出,导致并购整合陷入僵局,市场化资本只能持币观望。
三、市场化资本为何不可或缺?
(一)匹配国际竞争强度
半导体产业高度国际化且竞争激烈,对技术敏锐度和决策效率要求极高。市场化企业决策链条短、响应速度快,更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竞争。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市场化资本的积极参与和国际竞争的锤炼。
(二)聚焦前沿技术与小项目
国资倾向于投资重资产、确定性高的项目,而市场化资本则对规模小、风险大、技术前沿的项目更具敏锐度。从募投管退各环节看,市场化资本表现更优,且国资往往以民资投入为前提才会跟进投资,估值定价也以民资为主导。若民资退潮,国资也会随之熄火。
(三)攻坚先进技术与创新
当前行业高度内卷,成熟技术过剩而先进技术短缺。地方国资因风险容忍度低,不敢投资高风险项目,而市场化资本则是攻坚先进技术的主力军。若市场化资本持续退潮,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将面临更大挑战。
四、破局之路:如何挽回市场化资本?
(一)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在打击违规行为的前提下,资本市场需容忍风险、接受创新。中国半导体已进入“无人区”,每一步突破都伴随高风险。若要求风险投资追求绝对确定性,只会加速其离场。应让市场自主选择项目,为创新性项目提供成长空间。
(二)推动并购整合与国资退出
并购整合是化解产业内卷、改善发展质量的关键。当前部分项目经营困难,亟需通过整合重生。国资应理性接受减值,通过破产重整、债转股等措施加速退出,为市场化资本腾出空间,激活并购市场。
(三)提升国资管理与市场化水平
国资需加强市场化运营,与市场化资本深度合作,加大对创新型项目的投资力度,并推动政策向高风险项目倾斜。随着产业进入攻坚阶段,投资风险必然加大,国资若无法适应,将难以支撑产业的持续突破。
五、结语:监管需与时俱进,护航产业攻坚
半导体产业的自立自强是新型举国体制的试炼场,监管规则必须与时俱进。若无法适应资本市场的新形势,半导体产业创新与攻坚所需资金将无法到位。当前产业已进入深水区,相关监管措施需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半导体产业自立自强的新进程,让市场化资本重新焕发生机,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迈向更高台阶。
作者:天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鹤岗,也要建机场了07-12
- 竞争不是人类进步的根本:从失败...07-12
- 银行盯上"养老贷":创新金融产品...07-12
- DeepSeek 向王一博道歉闹剧:A...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