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英”恩仇: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三十年
日期:2025-10-04 13:01:13 / 人气:28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与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共同召开线上发布会。会上,黄仁勋宣布英伟达将向英特尔注资50亿美元,携手开发“Intel x86 with RTX”芯片。这一消息震动全球科技圈——两大芯片巨擘历经三十年恩怨后的握手,绝非简单交易,更可能引发行业洗牌。回望双“英”博弈的过往,或许能更好看懂芯片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岁月静好:CPU王者与GPU新秀的初遇
1993年,黄仁勋与伙伴在加州丹尼餐厅写下商业计划书,创立英伟达。彼时,PC市场爆发式增长,图形处理需求凸显,但GPU被视为“游戏玩具”,行业巨头纷纷押注CPU。英特尔凭借x86架构和与微软的联盟,垄断80%以上的CPU市场,1993年收入达88亿美元,是刚凑出500万美元启动资金的英伟达无法企及的“大象”。
巨大的差距反而给了英伟达生存空间。英特尔未将其视为威胁,在平台兼容性上敞开大门。1995年英伟达推出NV1芯片,虽市场反响平平,却在英特尔奔腾生态中立足。黄仁勋后来回忆:“英特尔没把我们当威胁,这既是侥幸,也是机会。”此时的双“英”,一个是PC地基的掌控者,一个是边缘赛道的探索者,维持着和平共处的默契。
二、裂痕渐生:从和平滑向战争
1999年,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GPU”GeForce 256,3D渲染能力让《雷神之锤》等游戏流畅运行,公司声名鹊起。英特尔仍认为GPU繁荣会推高CPU需求,继续提供平台支持,戴尔、惠普将GeForce与英特尔平台捆绑销售。甚至英伟达2000年初推出的Optimus技术(笔记本显卡智能切换),也被英特尔战略默许。
和平的表象在2001年被打破。英伟达推出nForce芯片组,直接挑战英特尔芯片组业务,英特尔随即发起专利诉讼;2004年,英特尔启动Larrabee项目,试图打造高性能GPU,直接对标GeForce。PC市场增长趋缓下,GPU成为必争赛道,双“英”互不侵犯的默契彻底终结。
三、专利战与市场博弈:赢了官司却输了赛道
在专利战场上,英特尔凭借深厚积累节节胜利。2009年,英伟达被迫和解,支付15亿美元许可费,相当于当年营收的五分之一。这场官司让黄仁勋醒悟:科技竞争是专利、资本与权谋的综合角逐,绕开巨头地盘开拓新领域才是出路。此后,英伟达转向与AMD合作,并加速专利积累,“专利是武器,所以我们要造更好的枪”。
但英特尔赢了官司,却未遏制英伟达的市场进击。2005年,英伟达拿下20%的芯片组市场份额;在GPU领域,英特尔Larrabee项目因硬件优化不足、团队割裂,2010年宣告失败。尽管英特尔推出集成显卡Intel HD Graphics抢占低端市场,但3A游戏的兴起让玩家意识到独显的不可替代,英伟达GeForce GTX系列成为性能标杆,并通过DirectX优化、PhysX引擎、CUDA架构构建起“软硬结合”的生态壁垒。2010年前后,格局定格:英特尔占低端集显,英伟达垄断高端独显。
四、定律更替:从摩尔定律到黄氏定律的范式转移
长期以来,英特尔是摩尔定律(晶体管数目18-24个月翻倍)的守护者,通过“嘀嗒战略”(制程与架构交替升级)推动产品迭代。但2005年后,摩尔定律失速,晶体管缩小放缓,成本飙升,英特尔困在10纳米节点,CPU主频与单核性能逼近天花板。
与此同时,黄仁勋提出“黄氏定律”:未来计算依赖成千上万个“小核心”并行运算。2006年,英伟达发布CUDA架构,让GPU从游戏工具变为通用计算平台。这是一场豪赌——英伟达不仅要卖芯片,还要构建编译器、开发工具、开发者社区等完整软件生态。但科研领域率先受益:斯坦福分子动力学模拟、NASA气候建模等借助GPU加速实现数量级提升。Top500超算榜单显示,2010年后GPU加速超算数量激增,美国Summit、Sierra等均以英伟达GPU为核心。双“英”路径彻底分叉:英特尔困守CPU高地,英伟达开辟并行计算新荒野。
五、AI加冕:新算力时代的王者更迭
2012年,AlexNet用两块英伟达GTX580显卡训练夺冠,点燃深度学习革命。GPU的并行架构完美契合AI的大规模矩阵计算需求,英伟达迅速将战略核心转向AI。2016年推出DGX超算,后续Volta、Ampere、Hopper架构接连问世,CUDA生态的不可替代性让开发者“别无选择”。资本市场反应剧烈:英伟达市值从2015年的15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被誉为“AI基础设施的唯一供应商”。
而英特尔在AI浪潮中屡屡受挫:2015年收购Altera、2016年收购Nervana、2020年收购Habana Labs,却均未能突破英伟达的生态壁垒。当OpenAI训练GPT-3、GPT-4时,算力完全依赖英伟达GPU,英特尔在AI算力战场彻底缺席。AI革命成为英伟达的加冕礼,也宣告芯片行业权力中心的转移。
六、命运之手:台积电与制造模式的博弈
双“英”的此消彼长,背后离不开台积电的影子。英特尔长期采用IDM模式(自行设计+制造),工艺曾领先全球,但10纳米工艺原定2015年量产却延期至2019年,良率低下,2020年被苹果弃用转而自研M1芯片,霸主地位动摇。
英伟达则坚持Fabless模式(专注设计+制造外包),将产能交给台积电。台积电凭借EUV光刻投入,在先进制程上反超英特尔,成为全球顶尖晶圆制造商。双方形成共生关系,但也受台积电产能限制——如今全球AI公司排队等待英伟达显卡,正是这一博弈的体现。英特尔因失去制程领先跌落神坛,英伟达则搭上台积电的顺风车扶摇直上。
七、从对抗到合作:双英合璧的变局与挑战
2023年,芯片行业天平彻底倾斜:英伟达H200 GPU供不应求,市值达3万亿美元;英特尔2023财年亏损70亿美元,股价腰斩,急需外部“输血”。地缘政治加剧供应链风险,英伟达担忧过度依赖台积电,英特尔需要盟友应对市场流失,双方需求契合下,历经半年磋商达成合作。
但“双英联盟”面临多强博弈的挑战:AMD凭借Zen架构在x86 CPU市场份额接近35%,ROCm开源生态对CUDA形成潜在威胁;谷歌TPU、亚马逊Inferentia等专用芯片推动算力“碎片化”;中美芯片战下,出口管制与本土扩产要求让战略选择更复杂。芯片行业没有永恒王者,未来格局仍是开放命题。
结语:颠覆式创新的现实注脚
双“英”三十年恩怨,是克里斯滕森“颠覆式创新”理论的生动演绎。GPU从游戏玩家的边缘配角,凭借并行计算优势在AI时代成为中心;英特尔则因“创新者的窘境”,难以放弃CPU主业拥抱新赛道。2012年AlexNet正是技术范式的交叉点,计算权力从CPU转向GPU。
如今的英伟达已成为守成者,面对光子计算、量子处理器等新兴技术,能否避免重蹈英特尔覆辙?“每个创新者终将成为守成者”,这一循环提醒着行业:边缘市场藏着未来,范式切换的窗口期稍纵即逝。双“英”的故事,不仅是商业传奇,更是创新规律的深刻注解。
作者:天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十五运会射击比赛广东射击馆诞生...10-13
- 试用期刚过,东莞市公安局副局长...10-13
- 刘安林被开除党籍并移送检察机关...10-13
- 达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张驰萍涉嫌...10-13